来源:新航道深圳学校 浏览: 发布日期:2018-05-09 09:58:30
首页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三毛
开篇
从摩洛哥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平复自己的思绪——太过思念沙漠而无法排遣。于是,想到了比任何人都更热爱撒哈拉的三毛,这个将撒哈拉视作前世情人,和自己的挚爱荷西旅居沙漠多年的传奇女子。从她的笔下必能寻找到这种无以名状的情感吧。抱着这样的想法,史无前例地买了包括《撒哈拉的故事》在内的10多本三毛散文集,并一口气在一个月看完了5本。
无论是对一个地方、还是对于书,这样的热爱都是前所未有的。走过的国家和地区不多不少也有十几个了,曾以为除了居住6年的澳洲,不会再有任何地方能够让我在离开后如此留恋了。没想到,只待了短短7天的撒哈拉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回国后,无数次盼望着能够重返撒哈拉。明明是外乡,竟勾起了我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毛曾在书中提到:“在沙漠多年贫瘠朴素的生活过后回到城市,便对城市和商场之类完全失去了兴趣。”啊,这不正是我刚从摩洛哥回来时,那1个月时间的真实写照吗?因为比起外在的追求,内心的平静更令人心向往之。朴实没有过多调味料的食物、远离世俗静静感受大自然的广袤和本真、贫瘠却散发着最纯真的笑、拉着你看手机照片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沙漠中的孩子……这一切才是真正的难能可贵、值得珍惜。
去摩洛哥完全是源于一个偶然的志愿者活动契机。比起作为单纯拿着相机到处拍的旅游看客,与当地人真实地相处和交流,成为其中的一员才是深入了解一个地方最好的方式。
并不想把自己的行为附加上“志愿者”的高尚光环,毕竟短短一周是无法真正带来实际改变的。然而,当地的环境、居民和风俗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同行的其他志愿者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令我感慨颇深,因此决定用以下文字记录下来,与君共勉。
沙漠中开出的花
撒哈拉沙漠周围有一些村镇,其中有的经济情况稍好些,基础设施都相对完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几个贫困村镇,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也丝毫不过分。撒哈拉的对接向导在将我们带往进行志愿者活动的小镇——梅尔祖卡之前,顺路先将我们带去了他家做客。
沙土堆砌而成的屋子,墙壁上没有丝毫的粉饰,保留了黄土的本色。屋子里,除了简陋的桌子和供以休憩的坐垫、床垫,再没有其他任何家具。简陋、破败,以致于蚊虫肆无忌惮地乱窜。
刚刚进入屋子的我,尚未从因环境而产生的震惊中回过神来,便被欢声笑语包围了,随之而来的是向导妈妈端来的香味四溢的摩洛哥传统饮料——薄荷茶,以及亲手挤的牛奶和手制烘烤的蛋糕。
还来不及推辞,牛奶已先到了我手中。在所有期盼中,尽管闻着有股不寻常无法言语的异常气味,我还是抱着壮士断腕的心态,大义凛然地一咕噜下肚了。果然有一股酸酸的奇怪味道,向导用并不利索的英文解释到,这是用奶牛挤出的新鲜牛奶制出奶酪后剩下的奶。
不忍心让女主人的热情黯淡,让这个贫穷家庭用尽全力拿出最好的能招待客人的心意和东西遭到糟蹋,抱着即使吃下可能会拉肚子的决意,我继续将剩下的牛奶喝下,并和大家一起津津有味地解决了有些烤焦的蛋糕。
向导还年幼的弟妹们则笑嘻嘻地、扑闪着卷长睫毛的大眼睛倒进了我们怀里,完全不抗拒我们对他们的喜爱和聚集过来的镜头。
临走,其中的一位志愿者还收到了向导妹妹(上图中和我比心的小女孩)的一份小礼物——沙漠中风化的如花一般形状的化石。这是我来到沙漠的第一次感动,一个在贫瘠中依旧欢笑不止,对待远方来客依旧不惜分享自家最好所有物的美丽家庭。
沙漠,我读到了你夜晚美丽的繁星闪烁、读到了贫瘠却依旧享受生命喜悦的人们、你究竟还有什么故事让我来返视我的渺小……
悄悄改变的未来
终于来到志愿者工作的小镇——梅尔祖卡,这个与撒哈拉大沙漠咫尺之遥的小镇便记录了我之后一个星期的生活。实际上,志愿实践工作本身来说,并没有太多的特别。在小镇的学校周边帮着种树、替前期志愿者种下的树浇水(沙漠严酷的天气和地质环境下,如不及时灌水,种下的树很容易枯败,难以存活)、学做当地料理——塔吉锅、和幼儿园的孩子做游戏、体验他们的阿拉伯语教学课并做互动、在学校的土墙上留下每位志愿者饱含美好祝愿的画……
能做的,实在是微乎其微,更多的是体验和用心在看。当地的女孩子到了13岁左右就不再上学,开始听从父母的命令,进行婚配,如果20岁还没有嫁出,就很难被娶了,而一旦成家就只能做家庭主妇……
不想用“不幸”来描述她们,毕竟用我们的价值观做出的主观臆断,对她们来说也是不公的。至少这些女孩子们未必觉得自己不幸,甚至对所有来到这里的人们都能报以最纯真灿烂的笑容。
反之,我们这些自恃不缺物质、来自现世社会人,实际上又有多少能从内心感知生命最本真的快乐、平静、感恩和满足呢?
反观在澳洲学习了6年的自己,还有同行的在法国做交换生的两个女生,以及在中国城市中接受良好教育的孩子们,这样的沟壑不可谓不大。这里长期以来的贫困和由贫困造成的教育落后、以及男女不平等,无论是从实际境况、还是当地的意识形态上,都不是我们这些外来人能轻易改变的。
不过正如结营时,大家共同的想法:所有的改变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如果没有外界的人来到这里,当地的孩子和居民们甚至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了解沙漠村落以外的世界。
缺乏不同观念的碰撞,缺乏新鲜的人和事去给这片黄土色的沙地带来新的颜色,那么任何改变、哪怕是撬动改变的契机便无从谈起。
伴随着一批批志愿者的到来,透过我们这些人自身的行为和我们的相机,孩子们看到新奇的事物后,发出的咯咯笑声,不正预示着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未来在悄悄进行了吗?
爱无国界
同去的撒哈拉志愿者里有40多岁、身体情况欠佳的妈妈S,有在法国做交换生、正值风华成天乐呵呵的老徐和蓝蓝,有在父母过世后辞去家乡稳定的公务员工作、独自在北京做瑜伽老师的K,有在医院实习、过着家和工作两点一线的Z,更多的是依旧在国内上大学、正渴望了解世界的孩子们。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人却因为同一个理由、同一个目的地聚集在了一起。
为什么我会提到这些志愿者们?实在是除了撒哈拉的广袤宁静和孩子们之外,他们便是触动我内心深处那片柔软的另一个点。
很清晰地记得,老徐在离开撒哈拉的前一晚,在和我们聊着这里的孩子时,情不自禁留下的眼泪。她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帮助到这些孩子,如果有合适的途径,尽管自己还没挣钱,她也愿意从父母给的生活费中,挪一部分来长期助养那个她亲昵地唤作“女儿”的孩子。老徐的泪至今我都没法忘记,那是对沙漠和孩子们最真切的爱啊。
回来后的某一天,就在最近,机缘巧合认识了前一批的一个志愿者,正在英国LSE念书的大一女生Sharon。她在英国和国内同时发起了众筹,力争为撒哈拉的孩子重建校舍。众筹内容如下:
除了感动,更有对这个年纪的女生就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和超强的组织力、执行力而发出的钦佩。
由此又反思到了中国教育,我们的教育除了教书本上的知识,是否更应教会孩子:感恩、对他人的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依旧有所不足,但我还是看到了中国的年轻一代,有越来越多像老徐和Sharon这样有爱心、有思想、有行动的学生涌现出来,哪怕泛起的只是推动世界变革浪潮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也足以让我欢欣鼓舞了。这股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正是中国和世界未来的希望!
Sharon说,有些人不理解她发起众筹为撒哈拉建校的行为,认为中国有那么多贫穷的地方她不去帮助,却去帮助异国的撒哈拉,是不是有些忘本。但她并不受这些舆论影响,因为那些没亲自踏上这片沙漠的人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将爱狭义化了。这个爽直的女生只用了句“我不care”,便继续执着推进着这项跨越国界的“爱的工程”。
大爱无疆、不分国界。
尾声
我想,任何的改变都不是单方的。
放眼全球化背景下,国内更多的孩子在走向世界,吸收着全球各地的文化、风俗和知识的同时,也作为缩影将来自中国的文化和爱传播到世界各地。
正如作为外乡人的我们来到这个小镇,慢慢地为这个小镇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同样,这里朴实无华的景色、食物、和人,也同样感染着来自城市的我们。这种互相的改变才是让世界产生更多美好化学反应的发动机吧。
有太多感动无法一一分享,如同撒哈拉夜晚的群星闪烁。多希望你与我同在,却只能在此摘取其中最闪耀的星星,将其光芒附注笔尖。
如果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读懂这份由爱浇灌开出的沙漠不败之花,那么这永远不会是故事的尾声。
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那个内心深处的故乡。
作者系新航道上海学校员工
供稿:新航道上海学校
编辑:集团公关媒体部王慧斐
【本文标签】:撒哈拉沙漠,摩洛哥,航道
【责任编辑】:新航道小编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